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持续上升?两会代表委员提出这些建议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等问题频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
2月23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群体中有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
今年两会期间,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少年心理健康,围绕加快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优化中小学生精神卫生资源统筹和诊疗机制等带来了相应的议案和提案。
01 青少年心理健康 专业化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应有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高教集团董事会主席李孝轩在走访中发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心理教师数量少、兼职多、咨询设施缺失、课时挤占等问题,一些乡村中小学甚至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形式化、迎检化、边缘化问题,咨询、筛查、跟踪、诊治等环节相互脱节。 民进中央也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和诊疗体系缺乏协同。以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许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和转诊不及时、不顺畅。 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教师上岗及日常教学工作培训中缺少学生心理健康识别管理课程;适合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指南、手册)缺乏,培训资源不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与心理相关的课程标准极少,辅导资料稀缺。 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社会资源不足。公立医院精神卫生资源缺口大、投入少,涉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诊疗资源缺乏;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能力资质不足、不实,收费混乱;对危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新业态监管不到位。 02 让乡村学校有心也有力 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同时,不少代表委员认为要特别关注乡村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来自教育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许湾乡希望小学校长李灵表示,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缺失、青春期情绪波动、学业压力较大等容易诱发不同的心理问题。 为此,李灵在做了大量调研和家访后呼吁,加强落实中小学生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和培训;加快乡村中小学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预警预防;推进家校共育,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作为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同样来自教育一线的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黄花春近年来提交的多项议案均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 她在调研中发现,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心无力,“不少学校尚未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及基本的教学设施也未配备。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只能由班主任或德育教师做基本的心理疏导,或是被动员去专业机构或医院咨询问诊,但因为父母不了解也不重视,同时因经济困难无法及时问诊或就医,只能带病留校学习”。 同时,在乡村留守的青少年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受社会不良现象的诱惑或影响更加明显,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凸显。 因此,今年两会,黄花春提交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呼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社区多方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建议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对各级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妇联、民政等相关部门要深入农村偏远地区加大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传力度,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氛围。”黄花春认为,一定要将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理念植根下来,同时教育部门要全面加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配备管理,尽快给乡村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并对全体一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专题培训,监督引导学校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逐步在乡村学校建立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 03 加快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家校社协同管理体系 在呼吁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同时,不少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顶层设计,建立相关统筹机制和管理机制。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看来,要高位谋划,设置一批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专项课题,为心理学发展、人才队伍壮大、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提出具体方案。力争用最大力度和最短时间,为高校打造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实战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保障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预警等工作科学有效开展。 民进中央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社协同管理体系,并提出了3个具体建议。 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每所学校都应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监测方案和干预预案,确保心理问题识别水平和教育干预质量,形成普通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心理健康教师快速干预处置联动机制,并把其作为学校常规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育心理学培训,将学生心理问题发现和识别能力作为班主任上岗培训重要内容。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家长沟通机制,通过日常联系帮助家长建立家庭心理教育意识,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苗头时应及时进行家校沟通。在学生心理问题超出学校及家庭能力范围时,通过转介机制尽快转至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诊疗、帮助康复。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的指导和支持。指导中小学认真落实“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把心理健康教育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对心理高危学生及时干预。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加快研发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课程及辅助资料。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探索建立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标准,将心理健康干预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内容。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和预处置能力列入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鼓励师范院校开展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师培养工作。 优化中小学生精神卫生资源统筹和诊疗机制。加大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投入和建设,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卫生健康部门联合研究建立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学校到专业心理健康机构的转诊以及治疗恢复等一系列标准程序,指导相关工作。加强心理门诊建设,县级医院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全覆盖。加大青少年精神科医生队伍建设和培训力度。严厉打击心理咨询机构虚假宣传、欺骗营销、滥用量表和精神类药物、高收费乱象,坚决取缔不合格机构。 “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加快开展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趋势研究,探索体系化解决青少年心理疾病高发问题,研究制定差异化措施。”李孝轩在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的提案》中建议,加快推进政府、社会、司法、学校、家庭等各方作用相互协同,建立筛查预警机制,共同系好青少年心理健康“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