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调查研究> 详情

墨香传家三春晖 ——三代读书人的心灵年轮

发布时间: 2025-05-20 来源: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耕读传家的家风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之路。在我们家,读书的家风便是那最明亮的星,三代人在它的照耀下,如同庄稼在沃土中扎根、拔节,最终长成挺拔的模样。

一、外婆的坚持:在知识的微光中托起明天的太阳

40年前的一个傍晚,晚霞如打翻的颜料桶,染红了天边。我的外婆气喘吁吁地从大队农田跑回来,赶路的急切和心中的担忧让她胸脯剧烈起伏,像极了刚耕完地的老牛。原来,我的妈妈又和村里的小孩起了冲突,衣襟撕裂,布料边缘还沾着草屑,显然是经历了一番激烈的争斗。

外公见状,怒火中烧,扬起的巴掌正要落下,外婆一个箭步冲上前,挡住了那即将落下的责罚。她看着外公,眼神中既有心疼,又有坚定:“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咱们不能目光短浅,舍不得那几角钱的学费。你看她整天在外面野,若不读书,以后怕是不仅衣服会扯出洞,脑袋也会因为没知识而‘空出洞’啊。”外婆虽没读过多少书,但她深知,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像农民播下种子,期待来年的丰收,她期待着读书能让女儿的人生开出不一样的花。

在那个秋高气爽的季节,妈妈背着用碎布缝的书包,踏进了小学堂。知识的甘霖迅速滋润着她的心田,所学的文化很快有了用武之地。外婆每天从田里回来,就会叫妈妈帮她记工分:“罱河泥,半天;挑猪灰,1 天半。” 看着妈妈撕下作业本,用稚嫩的手写下一个个像笸箩一样大的字,外婆既欣慰又心疼。她摸着那被撕下的作业本,说道:“从今天起,你就做我的小先生,教我这个‘大'学生认字吧。妈妈以后自己记,这样一张纸,估计能用上两个月呢。” 于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妈妈握着外婆粗糙的手,一笔一划地教她写字。外婆眯着眼睛,认真地跟着念,像个刚入学的孩童。凭借着会写字这个技能,外婆这个在田间劳作了大半辈子的农村妇女,竟然当上了妇女主任。从那以后,读书的氛围在我们家愈发浓厚。就像农民精心呵护着田里的庄稼,我们一有时间,就把梦想种在借来的各种书本里,用求知若渴的眼神默默耕耘,期待着知识的种子能生根发芽。

二、 妈妈的奋斗:以书为舟驶向广阔的天地

读好书、好读书的家风,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妈妈的人生道路。清晨五点的台灯下,总映着她伏案苦读的身影,泛黄的草稿纸被写满密密麻麻的公式,书页间夹着的银杏叶书签早已褪成枯色,却仍倔强地标记着她奋斗的轨迹。那些日子里,她把自己浸泡在《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题海中,用钢笔尖在物理电路图上描摹未来,在英语单词本上书写希望。当高考放榜的喜讯传来,她攥着录取通知书在晒谷场奔跑,飞扬的衣角卷起金色稻浪,外婆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过烫金的校名,浑浊的眼眶里盛满了欣慰的泪水。

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冲刺阶段,妈妈将自己“锁”进了图书馆。寒冬腊月,她的保温杯里永远泡着浓茶,冻得发红的指尖在《高等数学》的公式间穿梭;盛夏酷暑,汗渍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书页上晕开,却浇不灭她眼中跳动的求知火焰。终于,当名校的录取通知书翩然而至,她颤抖着拆开信封,泪水滴落在烫金的校徽上,那一刻,她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命运的转机,更为我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1996 年,我呱呱坠地。自牙牙学语起,妈妈就用《唐诗三百首》的韵律哄我入眠,在我掌心一笔一划写下 “人之初,性本善”。每逢周末,她总会牵着我的手,穿过半座城来到新华书店。书店的木质台阶被岁月磨得发亮,空气中浮动着油墨与咖啡混合的香气。妈妈总爱蹲下身,指着书架上的绘本轻声问我:“今天想和哪只小动物做朋友?”当我捧着《猜猜我有多爱你》跌坐在儿童区的地毯上,她便倚着书架,翻开最新一期的《读者》,时而皱眉思索,时而会心微笑。有时遇到精彩段落,她会轻轻唤我:“诺诺,来听听这段!” 我们就头挨着头,在泛黄的纸页间感受文字的温度。

图书馆里的时光更是珍贵。妈妈会提前在借阅系统查好推荐书目,带着我穿梭在高高的书架间。她的手指划过《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如数家珍地讲述书中的故事,连管理员阿姨都知道:“那个总带着小女孩的妈妈,一看就是爱书人。”我们会在靠窗的位置一坐就是一下午,看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书页上跳跃,看雨滴顺着玻璃蜿蜒成诗。妈妈用便利贴记录下我的童言稚语:“小美人鱼变成泡泡的时候,我也想跳进书里抱抱她”;我则在她的读书笔记旁画下歪歪扭扭的太阳和花朵,母女俩的思绪在墨香中交织缠绕。

这些浸润着书香的时光,早已在我心中种下了热爱阅读的种子。当我抚摸着书页上微微凸起的铅字,仿佛能触碰到外婆粗糙手掌的温度,看见妈妈挑灯夜读的剪影。

三、我的成长:书香浸润下茁壮成长的幼苗

高考填志愿时,我毅然在提前批写下学前教育师范面试时考官问起缘由,我举起随身带的《爱的教育》:这本书里写着,教育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后来才知道,我答辩时背后投影屏上,恰好映出妈妈年轻时在图书馆抄录的波伏娃金句。

毕业实习那年的梅雨季,我蹲在幼儿园绘本角,给摔伤的绘本贴创可贴。孩子们围着我,像小鸟簇拥着书页间的浆果。老师,这个字像蝴蝶!”“这句诗会发光!当他们把《猜猜我有多爱你》里的兔子比作外婆种的胡萝卜时,我忽然明白:童年那些书页间的紫藤花,早已化作播种童话的蒲公英。

工作后,每个周末回家,我都会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和妈妈一起选一处舒适的位置坐下。在“悉悉索索”的翻书声中,我们交流、讨论、分享心得,相互解决问题与困惑。那一刻,时光仿佛静止,只有书香在空气中弥漫。妈妈与我在阅读中清静而又亲密地相处,青年期的我,精神饱满,如同一株绿油油的麦子,在读书家风的滋养下,站成一道风景、一个希望。

如今我的教室有面成长树墙,每片树叶都是孩子和家长共读的记录。小宇妈妈本是手机不离手的导购员,却在陪读《安的种子》后,开始用绘本记录儿子的成长。昨天她红着眼眶说:以前觉得读书是文人的事,现在才发现,故事里长着能让心灵开花的力量。

教师节那天,我收到个特殊礼物——用彩泥捏的"读书世家"。三个泥人分别捧着《傅雷家书》《平凡的世界》和《小王子》,最小的那个泥人胸前,歪歪扭扭刻着"老师,我以后也要当种故事的人"。阳光穿过彩绘玻璃窗,在泥人身上投下斑斓的光影,像极了外婆当年拨高的那缕煤油灯芯。

四、家风的力量:读书传承中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

去年清明返乡,看见老宅门楣上新刷了"耕读传家"的匾额。阳光穿过木格窗,在青砖地上投下《四库全书》的线装书影。三代女人围坐藤椅,外婆的千层底布鞋、妈妈的羊皮高跟鞋、我的帆布鞋尖,在《百年孤独》的书页间依次排列,像年轮里长出的新芽。

如今我的书架上,俄文版《战争与和平》旁挨着女儿的儿童绘本。她指着马孔多小镇的蝴蝶问:曾祖母也见过这样的蝴蝶吗?我翻开扉页夹着的借书卡,突然懂得:我们传承的何止是墨香,更是永不言弃的成长密码。当电子屏幕吞噬着纸质书页,我家书房的台灯依然执着地亮着,像外婆当年拨高的那缕煤油灯光,在时空长河里温暖地摇曳。

读书的家风,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营养,它融入我们的血脉,塑造着我们的品格。外婆用远见播下读书的种子,妈妈用努力让种子生根发芽,我在传承中让它茁壮成长。它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如同挺拔的庄稼,无论遇到多少风雨,都能坚守本心,不断向上生长。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它不仅哺育了我们三代人,更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照亮子孙后代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