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有感
《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这本书,对我教育孩子有很多启发。它引领我发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帮助我完善了家庭教育思想。
本书作者朱永新,通过对话教育家的方式,给我呈现出许多通俗易懂的育儿理念。作者将对话教育家的内容分别是:对话陶行知、对话蒙台梭利、对话杜威和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其中给我启发较大的有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一、培养孩子创造力,请教“八贤”。
作者在对话教育家陶行知的板块中谈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未来的社会需要创造性的人才,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方法。他提到了如何让儿童产生问题。方法是多向“八贤”请教,其中“八贤”指的是陶行知总结出的八种提问方法:何事——什么事情?何故——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何人——事情涉及哪些人?何如——事情的来龙去脉?何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何地——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何去——事情会有怎样的结果?几何——事情的关键点在哪里?他提到如何面对孩子的提问:在孩子发问时,千万不要不耐烦,不要乱回答,不要敷衍了事,要认真对待,努力解答,鼓励他们永远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帮助他们努力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陶行知还提到如何去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方法是要相信孩子的创造才能,给他们提供舞台。而且要让孩子多动手,亲自去实践自己的想法。
请教“八贤”的思路,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育中要增强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意识,多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去自主探究和实践自己的想法,并且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二、道德仁爱多引导,教会自律。
作者在对话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板块中提到,蒙台梭利的观察记录清晰地表明,那些依靠表扬而努力成长的孩子,越往上成长效果越差。因此得出了奖品会消磨神志,伤害智力的结论。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行为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功利性行为、习俗性行为和道德性行为。功利性行为往往是为了得到奖励和逃避惩罚;习俗性行为是为了得到社会好评和外界的肯定;道德性行为是出于自己的内心需要。
在读书中,我意识到自己常常用奖励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是不妥当的。在今后的教育中,我将尽可能地激发孩子自己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孩子的行为动机,从自然功利向习俗规则阶段和道德仁爱阶段转变。我会尝试在今后的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多带孩子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去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让孩子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这样有利于孩子把行为动机向道德仁爱阶段转变,让孩子学会运用自我约束的力量,自发自主地做好事情,久久为功。让孩子在长期实践中学会自律,而不是他律。
三、运用知识解问题,提升兴趣。
作者在对话教育家杜威的板块中提到,杜威针对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到如果让儿童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呈现知识,只知道“把知识储蓄起来”,而不能运用知识来解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会让儿童慢慢地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运用杜威的观点审视我的家庭教育,我发现自己很少给予孩子主动地探索探究的机会,所以孩子缺少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因此,我就陪同孩子参加了文庙举办的茶艺非遗体验活动。孩子在行茶礼、泡茶、品茶和敬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她对茶艺知识的兴趣。在茶艺体验活动中,老师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茶叶:有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老师让孩子们闻了不同茶叶的茶香,品了不同茶叶的味道。孩子当时回来后感叹道,她第一次知道原来茶叶居然有这么多的种类,而且还有这么多不同的味道。她觉得这次活动很有意思,让她增长了不少见识。在读完《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之后,我想趁着孩子感兴趣的时候去提出一些问题,让她思考,就能激发她学习的积极性了;我可以顺着孩子的感叹让孩子思考:为什么中国不同的地域能产出不同品种的茶叶,让她自己探究影响这些茶叶风味差异的因素有哪些?此后,我用这些问题引导孩子自主地查找了茶叶的资料。孩子了解到中国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和地形与土壤特点的差异,发现了茶叶不同的加工工艺,而且还学到不少人文与历史的知识。在领会到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还对祖国的地理、人文与历史有了更深地了解,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真是一个给孩子主动探索研究的绝好机会啊!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还会多多留意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探索,激发出孩子学习的兴趣。
四、多多陪伴胜“供养”,增加互爱。
作者在对话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板块中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陪伴永远比“供养”重要。他认为,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如果缺少真正的心灵上、精神上和生活上的交流,如果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精神生活,那就说明父母还没有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还没有学会真正地爱孩子。作者的话让我明白:我常常感到没有时间去陪伴孩子,那是我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我决定要给孩子更多高质量的陪伴,在陪伴孩子的同时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平时多抽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多倾听她的心里话,及时给予积极的回应;并且多抽时间带她参加她感兴趣的各类活动。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我惊喜地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孩子跟我的交流,变得更主动!更亲近!更友爱!更和谐!更轻松!
在阅读《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中,我跟着作者的步伐去吸收教育家的教育智慧,感觉既有快乐,又有收获。于是,我暗下决心:今后要继续感悟和实践教育家们的智慧,坚持与孩子一起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