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背景下小学体育多元适需性“小课程”的研究——宜兴市太华小学
吕岑
近些年来,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背景下,积极地培养小学生的多元化素质,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活动的核心任务。而要想充分地实现这一系列的目标,离不开对小学生的体育技能的培养。但是从客观上来看,当前很多小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情况。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展开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尽可能地扭转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以此实现更为理想化的体育教学效果。而这也离不开对小学体育多元适需性“小课程”的运用。但是,对于很多小学体育教师而言,小学体育多元适需性“小课程”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而这也直接影响了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
为了改变这一目标,就要求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能够充分地尊重小学生的客观需求,借助于课后服务的形式,以此落实小学体育多元适需性“小课程”,从而强化小学生的体育技能进步,如此才能够实现对小学生体育素质的有效培养。本文首先分析课后服务的内涵,然后介绍课后服务中开展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的必要性,进而结合当前的客观情况,提出课后服务背景下小学体育多元适需性“小课程”的开展策略。
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对于课后服务背景下小学体育多元适需性“小课程”的教学内涵的理论认识,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从而帮助小学体育教师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教学目标。
一、课后服务的内涵
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尤其是受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影响,传统的师本位的教学理念,已经遭到了彻底的摒弃,积极地鼓励教师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已经成为当前主流的教学思想。而也正是在此一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中的职能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的服务色彩变得更加浓厚,课后服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所谓课后服务,主要为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的课后服务活动价值变得更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从当前的课程内容来看,单纯的课上教学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学生所需要接受、吸收的内容逐渐变多。也正是因此,单纯依靠课堂内容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而借助于课后服务的形式,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第二,从当前的社会背景来看,广大学生的家长工作也变得日益繁忙,所以积极地展开课后服务活动,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家长育儿的经历,从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活动而言,因为这一学科本身所具备的特殊性,它单纯地利用课堂时间,往往难以实现更为理想化的目标,而引入课后服务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教学的时间,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教学的内容,从而加速小学生的体育素养的提升。
二、课后服务中开展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从当前的客观教学情况,以及时代发展的需求来看,在小学教学阶段积极强化对小学生的体育学科的课后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对广大小学生进行体育学科的课后服务过程中,要想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还需要搭配小课程的教学手段。所谓小课程,简单来说,就是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需要所展开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不会像正式的课程那样,面向班级的全体学生,而是从每一个学生的客观需求出发,进行合理的教学活动开展;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短小精悍,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却能够长年累月,集腋成裘。在小学体育教学领域,教师在展开课后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引入“小课程”教学活动,具备多方面的必要性,概括如下:
第一,小学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使然。对于小学体育小学而言,它并非是完全能够按照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地开展的,而是需要从点点滴滴的教学活动入手,不断提升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以及小学生的体育能力。而要想实现此一教学目标,单纯依靠课内的教学时间和空间是远远不够的,但是通过对“小课程”教学活动的引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以此提升小学生的体育素质。
第二,教师在针对小学生的体育课程展开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引入“小课程”教学活动,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的课上教学还是课后服务,往往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难以实现更为理想化的因材施教效果。但是,“小课程”教学活动不仅突出的是短小精悍的特点,同时也强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更具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从每一个小学生的客观体育训练需求出发,展开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由此实现更理想化的教学效果。
第三,借助于“小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社会上的体育资源。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小学生的体育训练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其所面对的体育设施需求也在日益提升。但是,学校无论是在空间还是在体育设施的投入方面,相对来说终究是较为有限的,而在展开体育教学时,积极引入“小课程”教学活动,不仅可以综合利用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小学生从更为广阔的社会之中获取更多的资源,由此为小学生的体育的项目得到扩展,从而帮助小学生获得更为迅速地成长。
三、课后服务中开展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的策略
目前,一些教师在课后服务中,也意识到了开展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的必要性,并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展。但是从当前的客观情况来看,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对于这一教学手段还存在着应用不够灵活的情况。针对于此,本文结合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情况,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应对策略:
(一)尊重学生兴趣,强化参与力度
目前,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后服务中开展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时,之所以出现较为明显的效率不足情况,原因在于很多教师教学观念较为保守,依然是从师本位的教学思想出发,对学生进行体育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者,因此其参与度就会出现明显不足的情况。客观上来看,在课后服务中开展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时,教师不必如课堂教学那般僵化刻板,而是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手段,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这也就是要求,未来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后服务中开展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兴趣,由此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具体来看,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举措:
第一,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客观情况出发,尽量量体裁衣地选择“小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体育项目。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身体素质以及理解能力相对来说是较为有限的,因此,教师要想给小学生筛选出更具参与性的体育项目,就要求教师能够尊重他们自身的这一系列的特点。比如,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些足球等球类项目因为规则较为复杂,开展也需要耗费较多的体力,所以难以吸引他们的关注。而像跳绳这类项目,简单轻松,所以非常适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开展应用。
第二,为了进一步体现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尊重,教师在未来的“小课程”教学活动开展前,还可以采取投票或者访谈的形式,来认识学生对于体育项目开展的需求。借助于这种形式,也能够让“小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如此也才能够在更大限度上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根据学生体质,丰富教学形式
一般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之所以难以实现理想的训练效果,原因在于很多教师的教学活动已经脱离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这也是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为了扭转这一情况,未来教师应该首先对学生的身体机能进行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观察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同时还需要观察小学生的耐力以及意志力等情况。在对学生的上述基本情况有了充分的把握之后,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地展开因材施教活动。
比如,对于身体机能素质有待于提升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定期在“小课程”中,进行跳绳等循序渐进的,能够提升其身体素质的训练项目。而对于那些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参与一些长跑“小课程”活动,通过这种因材施教的、有针对性的“小课程”教学活动安排,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提升需求,由此可以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进步提供更为良好的基础。
(三)采取家校联动,整合社会资源
“小课程”教学活动是一种较为灵活的、不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展开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时,教师也需要充分地解放思路,灵活地采取采取家校联动模式,提升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在这一方面,教师所应该作出的努力主要有:
第一,教师可以定期和家长取得联系,以此把握小学生在课后的体育训练现状。在体育“小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全方位地跟踪观察小学生的成长情况。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可以定期和家长取得联系,并且鼓励家长监督小学生的体育训练情况,然后将具体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广大学生。借助于这一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把握学生的训练进度,从而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教师还需要鼓励家长引导小学生在体育“小课程”教学活动中,能够实现对社会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目前,社会上免费的以及付费的体育训练资源不断增加,而其中很多训练设施是广大小学所匮乏的。为了能够切实提升小学生的体育素质,教师可以让家长引领学生,充分使用各种社会资源,比如,目前很多小区之中就具备一些充沛的体育设施,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体育项目,然后让家长带领学生在这些设施上进行训练,如此也可以充分发挥“小课程”教学活动的价值。
四、结语
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积极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实现较为目标的重点。而健康的体魄对于其他素质的养成来说,具备积极的意义。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后服务的机会,展开针对于小学生的体育“小课程”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兴趣入手,设定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并且引导小学生充分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如此才能够实现更为理想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