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底色,心存敬畏
近来,我阅读了《师者之道——给教师的50个叮嘱》一书,作者结合自身四十余年的教育实践智慧,以“师者之道”为主线,从“做有生命情怀的教育”“做有理性思辨的教育”“做有诗意追求的教育”三个维度,给了广大教师理性而又不乏深情的50个叮嘱。适逢新年,我坐于窗前,感慨良多。何其有幸,生于盛世华夏,见证祖国日益强大;何其有幸,回顾峥嵘岁月,尽享似锦年华;何其有幸,成为教育的燃灯者,点亮幸福的灯塔……
时光如梭,转眼间我在小学英语教学岗位上又走过了一年。蓦然回首,获益良多。于此馈赠,我视若珍宝,深知若想真正做到受之无愧,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还需“以爱为底色,心存敬畏”。
教育是培养生命、完善生命、生成生命的事业。教育的温度来源于教育者内心的温度,来源于教育者内心的教育情怀。责任是教育者的内在温度。当教师把责任心升华为爱心,把职业升华为事业,我们的工作就有了爱的温度。师德是教育的心灵契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和文化的滋养,以高尚的情操和深厚的修养。
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教会学生做人,提升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素质。然后教学生做事,传授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做有温度的教育者,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何为“敬畏”?所谓敬畏,不是对教育持恐惧之心,而是要谨慎、慎重,不怠慢不苟且。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
心存敬畏,与贤者同歌,与圣人相伴。孔子曾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心存敬畏,我们就会以贤者为榜样,检身正己,不被浮云遮眼,不被欲望遮心。屈子直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心存敬畏,我们就会咏屈原之志,颂青春之歌,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林则徐高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心存敬畏,我们就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勇敢无畏!身为人民教师,理应做到“心存敬畏”。
我认为应以“敬畏课堂”为先。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是我们不可亵渎的存在。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课堂流淌着生命的活力,一堂堂课紧连着生命的成长”。敬畏课堂,就要时刻保持教育热情,打造一个可以让师生思维产生碰撞的空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塑造,将人道主义、人文关怀浸透于教学行为中;还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性,精细备课,不断反思总结。总之,我们要满怀教育热枕,用自己的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来“传道受业解惑”。
其次,我们要“敬畏生命”。课堂是学生自我修行的阵地,而教育则要以学生为主体。生命是伟大的,是没有贵贱之分的,是文明的火炬,亦是未来的星空。作为教师,我们理应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即使有些孩子暂时落后于对他人,有些孩子桀骜不驯、性格乖张,但“荆岫之玉必含微瑕”,我们要承认世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完美无瑕。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诚然,教育是唤醒灵魂的活动,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润泽,敬畏生命方能教学相长。
其三,我们要敬畏教师一职。我们要有淡泊名利的坚守,保持纯朴的天性、内心的安静恬淡。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名利不是消极厌世、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古往今来,举凡志存高远者,虽对名利“淡泊”,却始终“追逐”心中大道。诚如张桂梅老师,她虽饱受病痛折磨,却依然坚持为教育事业奉献所有的光和热;如细雨般润物细无声,不计功名,却告诫学生要时刻铭记党和国家的栽培。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就要做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把持住这份令人敬仰的清贫,坚守住这份淡泊名利的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者,虽微致远。我会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将青春岁月献予教育事业;我会心存敬畏,深耕不辍,用情怀书写担当,用行动不辱使命;我会正己守道,立德树人,扛起国家之任,奏响时代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