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张渚一条河 ——从张渚河两岸变迁看新中国伟大历程
我的家乡在张渚。
千百年来,张渚有两条穿镇而过的河。从桃溪古镇蜿蜒而过的,是桃溪河。而在镇东面,南北流向笔直而过的一条大河,叫张渚河。
一千七百年古桃溪历史,在桃溪河畔。
一百年新张渚的近代史,在张渚河畔。
我就出生在张渚河西岸。
张渚有个独特的现象~张渚河的两岸,住的却都是苏北口音的人。上世纪三
四十年代,兵荒马乱。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在那个时期,从苏北逃荒到
张渚。张渚河两岸的河滩上,密密麻麻都是苏北难民搭建的人字形草棚,张渚人
管这个叫“滚龙棚子”。一个棚子,就是苏北难民的所有。这里是张渚最贫穷的
“难民窟”。
过去的七八十年里,这条河见证了张渚从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变迁史。
一、“精干力量,红色火种”——中共苏浙皖边区特委诞生在张渚河
1945年10月5日,中共苏浙军区党委书记金明、组织部长兼苏南行署主任吴仲超、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叶飞,在张渚河岸上的新大王庙召开留守会议。参加者有太滆地委书记陈立平,浙西地委书记周林、副书记陈扬、浙西行署主任朱克清,郎溪地委组织部部长张思齐,还有熊兆仁、孙章录、杜大公、许道珍、丁浩、何霖等。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关于“留下精干、长期隐蔽、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决定,研究留守干部武装坚持原地斗争的问题。会议决定组建中共苏浙皖边区特委,陈立平为书记,熊兆仁、倪南山、孙章录、张之宜为委员,行政上称“江南留守处”。这次会议,动员和组织了苏南地区新四军的精干力量,为后期的解放战争保留了革命火种。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会议选择在这个地点召开?我想,张渚河边这些赤贫的穷人,始终是共产党最信任最依仗的力量!
二、“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中的张渚河
熟悉张渚的会发现,新中国成立后,张渚的第一批集体企业,几乎都在张渚河两岸。钢铁厂,水泥厂,造纸厂,马铁厂,造船厂,木工厂,航运站,轮船码头……共产党打江山是为穷人谋翻身,为人民谋幸福。河两岸的苏北难民,从国民政府时期就逃难到张渚,在张渚河边的“滚龙棚”里蜷缩了几十年,生活并没有比之前在苏北老家有所改善。但共产党的新政权一建立,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第一批进了共产党的大集体企业,成了工人阶级。在张渚河两岸存在了千百年的“滚龙棚”,一夜消失!我的爷爷和两位叔叔,都进入了河边的张渚航运站。我的大伯,进入了张渚马铁厂。我的父亲,进入了张渚水泥厂。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张渚建立起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被激发,生产力迅速发展,一举改变了旧张渚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张渚河
改革开放后,坐拥无数矿山的张渚,石材开采空前繁荣。张渚河上游的东霞埠,成了张渚最大的矿山开采与石材加工基地。作为张渚唯一的一条能通大型轮船的河道,古老的张渚河迎来了史上最繁忙的时刻。每天,数不清的船只排成绵延数里的船队,将张渚的石材运往全国各地。小平同志说“摸着石头过河”,“摸石头”“过河”真的成了张渚河两岸居民每天最重要的事。整个八九十年代,沿河两岸的村庄,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纷纷从事与石材开采、运输、服务相关的各种行业,迅速致富。这条河两岸,成了张渚最富裕的地方。
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进入新时代的张渚河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深入人心。“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总书记的这些金句,高屋建瓴,为张渚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张渚河上游响了几十年的开山炮声,消失了。溯流而上,东霞、水龙、祖山、柏山、省庄、龙池、茗岭,这些昔日靠着石头山吃石头饭的村庄,经过这些年的生态修复,今天已成为了一个个网红打卡地。如诗如画,一条碧玉带般的张渚河,重新回到张渚人身边。最美乡村、秀美庭院、特色民宿、园林山庄、太湖石窟、浪漫花海……像一颗颗明珠分布在两岸。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已成为国字号度假区。勤劳智慧的张渚人,不仅把剩水残山修复成了绿水青山,更把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你看,张渚河两岸的这几十年生活变迁史,不正是新中国伟大历程的最好缩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