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之所信,仰之所仰
在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后,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但是最让我产生共鸣的是习近平书记对党的信仰,为人民群众服务做事的那种坚定不移的信仰。“心中有理想,脚下有阳光。”依我个人的粗陋之见,书记的理想大抵就是一生信党,一生为民吧!
矢志不渝的为人民谋福祉,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同样的一类人。
一只白猫慵懒的在红墙内漫步,皎洁的月光洒在古朴的窗户上,房间里,俯首案前的工匠正细细打磨着一件文物。 他戴着放大镜、皱着眉头,专心修复一座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试图让钟顶上小鸡翅膀能随音乐动起来。
虚华世界,无数的夜;念火太烈,无法熄灭。我不由得想是什么让工匠几十年如一日的从事着一件平凡却又伟大的工作。
看过这《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之后,信仰这两个字突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是信仰的力量让这些工匠们从事着这份工作,是信仰的力量让这些神秘的手艺一代一代按部就班地传承下去。
那么信仰究竟是什么呢?也许对工匠们来说信仰就是把文物修复好,看着他们重新焕发生机,因为文物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不断地体悟文物,深入历史。而文物的信仰是传播它所承载的文化,使之不断地传承下去。也许对习近平书记来说,就是在一次次否决入党申请书之后,仍然孜孜不倦的为人民服务,不断放弃入党的机会。
建国初期,清扫故宫,那一辆辆用卡车拖出去的垃圾在单霁翔的心里久久挥之不去。他不仅对古建筑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突破自己,带领故宫寻求创新。他曾笑言,这六百年来只有两个人走遍了紫禁城的每一个房屋,一个是他,还有一个是他的秘书。是多大的信仰才能支撑着他走遍紫禁城这9000多座房屋啊!他说他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让“故宫”真正走向“故宫博物院”。正是这股力量让他励精图治,用心的规划着故宫。禁烟、线上售票、把树桩做成凳子……是这些一个个小小的温暖人心的改革使故宫更具有人情味。是这些文创产品、微博营销、火锅店、咖啡馆使它更具有烟火气息。
在梁家河期间,习近平书记说过:“上山下山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就是书记的信仰。
信仰不分高低贵贱,不分伟大渺小。我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会在心中有这独属于他们的信仰。
在这里,无数的工匠日复一日的做着同样的工作。故宫有一位漆器师傅,单霁翔说“几个月的时间里我总见他在修同一件器物,就忍不住问他到底要修多久?师傅回答说,七个月。因为在北京只有伏天才能一天刷两道漆,平常是一天刷一道,而这件器物一定要刷满120道漆。”从这一个师傅的工作我们就可以看出文物修复,贵在坚持,贵在耐心。这就是信仰。
在梁家河,习近平书记修公路,办沼气,干农活…夜晚都坚持读书学习,不为失败入党而气馁。他关注党的政事,他为群众服务。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难没有动摇习近平书记的信仰,反而成就了他的信仰。
如果说这些工匠的信仰是修复文物,传承文化,那么单霁翔的信仰就是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争取更大的利益,让故宫的精神更好的为人所知,为人所用,更利于民,利于故宫,利于国。习近平书记的信仰就是坚信党,为人民群众服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这些人都在为着各自的信仰而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故宫,有了今天的党民一心。泱泱故宫,盛世中国,遗世独立,靠的就是信仰的力量。
何为信仰?信仰,信之所信,仰之所仰。于工匠而言,坚信文物的故事,敬仰传承的力量;于单霁翔而言,坚信历史的痕迹,敬仰历史的崇高,即他之信仰;于习近平书记而言,坚信党的前进方向。于我们而言,坚信人生的方向,敬仰真理的力量。
罗曼罗兰曾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信仰”,一如唐玄宗,继位初期的励精图治到后来的沉迷美色,打败他的不是别人,是他自己。没有坚定信仰的人就像水中浮萍,随波逐流,不耐高温,最终于夏末干枯。而有坚定信仰的人就像一棵大树,牢牢扎根于土壤,不畏风雨,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信仰,信之所信,仰之所仰。所谓信仰的力量,细想来,即是人生之根基、命运之指南。只要“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便是信之所信,仰之所仰吧!